发展规划
您的位置:首页>目 标>发展规划 >管道局中学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

管道局中学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

2017-04-18

为促进学校持续、健康、科学发展,根据国家、省市《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,结合学校实际,特制定学校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。

学校发展背景分析

(一)“十二五”期间发展回顾

“十二五”期间收官之年恰逢学校建校四十周年,移交地方十周年。学校从1975年至2005年经历了创办、起步、发展三个历史阶段,三十年企业办学的深厚积淀,为学校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。移交地方十年来,学校在激烈竞争中,求生存、谋发展,迎难而上,二次创业,励精图治,追求卓越,实现了从企业名校向廊坊强校的过渡与转变。

“十二五”期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,重点完成了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,保证了学校健康、稳定、快速发展。通过五年努力,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全部达到十轨以上,中加国际高中办学成效显著,由三所附属小学及初中部、高中部、国际部三个学部构成的完整基础教育格局已经形成。学校基本建设稳步推进,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在基本完成中学校园改造的基础上,三附小重建工程和中学综合馆均已交付使用,二附小重建即将开工,一附小校园改造筹备工作正在进行。数字校园建设、信息化基础建设逐渐完备,标准化学校建设正在有序推进。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,师资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,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,办学实力明显增强,基本完成了“十二五”规划中的预定目标。

(二)学校发展优势

1、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,社会对学校办学成效普遍认可,学校美誉度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,将吸引更多教育资源。

2、办学条件的明显改善使学校更加宜居、宜教、宜学,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,精致优美的校园环境,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。

3、学校内部管理机制运行良好,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踏实,人际关系融洽,教师队伍稳定,管理机制完善、后勤服务周到,具备促进学校发展的软实力。

4、学校的优良传统、深厚底蕴和文化积淀,催生了良好的校风,严谨的教风和求实的学风。团结进取、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和勤奋踏实、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,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动力。

5、移交十年来,学校抓住发展机遇,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,教学质量连年攀升,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广泛认可,办学实力明显增强,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(三)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

1、中小学发展不够平衡,目前部分附属小学尚未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,一、二附小的校园改造尚未完成,学校基本建设任务仍较繁重。

2、师资队伍建设急待加强,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,年龄结构不够合理,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名师人数偏少,名师队伍仍需进一步壮大。

3、教育教学改革步子不够大,教师参与教改教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够高,部分教师仍未实现教学理念的根本性转变,不能适应由“传递知识者”向“学习促进者”角色转换,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,自主、合作、探究性学习需要深入落实。

4、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性、连贯性不够强,尚未形成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,德育观念急待更新转变,德育途径、德育载体、教育方法、评价方式需要探索创新,教育方式的层次性和可操控性需要加强。

5、由于生源质量的局限性,提升教学质量,实现新突破的难度明显增大,需要探索寻求突破发展瓶颈的新思路。

二、“十三五”期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

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提供优质教育服务、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,以优化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为手段,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,以文化建设和特色建设丰富学校内涵,全力营造促进学校、教师、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环境,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,通过工作创新、科研创新、制度创新、文化创新来深化教育改革,打造成果显著、特色鲜明、品位高雅的品牌学校。

三、“十三五”期间学校发展总体目标

树立现代办学理念,确立教育服务意识,整合教育资源,优化办学条件,创新管理机制,深化教育改革,加快队伍建设,提升文化内涵,完善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一体化的办学格局,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,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,教育条件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。教育质量实现新突破,学校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,把我校建成办学理念先进,教育质量领先,教师素质良好,学生发展全面,管理制度完善,人际关系和谐,文化氛围浓厚,学校特色鲜明的区域强校、全市名校、河北省精品学校。

四、“十三五”期间学校发展主要任务

(一)学校建设。完成附属小学校园改造和设备更新,中小学全部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;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,完善数字校园应用平台;加大图书馆、通用技术和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。

(二)学校管理。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,打造富有管中特色的品牌学校;调整完善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,形成符合人性化管理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运行机制,创建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,建立“自主管理、民主监督、社会参与”的现代学校制度。

(三)队伍建设。建设一支业务过硬、善于学习思考、勇于担当、乐于奉献、勤奋务实、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干部队伍;优化教师队伍结构,加强师资培训和创新团队建设,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,建设一支由专家、学术型名师和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。

(四)德育工作。以学校培养目标为主线,丰富德育载体,完善德育网络,健全德育工作制度、工作流程和评价机制,建设一支教育理念新、工作责任心强、管理水平高的德育骨干队伍,促进学生全面、主动、健康、活泼地发展。

(五)教学工作。以国家高考改革为契机,对课程体系进行实质性改革,建立“必修加选修、学科加活动”的课程结构体系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,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;稳定持续地进行教学改革,形成具有管中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;全面提高教学质量、中高考成绩保持全市领先水平。

(六)教研工作。坚持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主线,以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转变为切入点,以提高教学能力、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为目的,深入开展校本教研,构建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校本培训,探索我校教学质量持续提高、实现新突破的新路径。

(七)国际教育。坚持国际教育本土化,传承中华文明,培养国际视野的办学思想,秉承为中华民族复兴服务、为中国人才发展规划贡献力量的办学宗旨,努力办好中加国际高中,为学生打造直通国际大学的便捷通道,统战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项目,使学校成为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成功范例和对外文化教育交流的窗口。

(八)文化建设。本着“展示亮点、打造精品”的原则,建设积极向上、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,作为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,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,营造生动活泼的文化教育氛围,增强学校凝聚力,丰富学校文化内涵,树立学校完整的文化形象。

(九)特色建设。巩固已有的特色项目,开拓新的特色项目,坚持素质教育方向,培养学生兴趣特长。组建学生社团、兴趣小组、乐队乐团,广泛开展课外活动,打造足球校园、诗意校园、书香校园。

(十)后勤服务。建立专业化后勤队伍,服务于师生和教育教学工作;以严格的制度、规范的管理、周到的服务,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,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达到最佳配置,进一步改善教师福利和学生食宿条件,创设整洁、优美、安全、舒适的校园环境。

五、学校发展的保障措施

(一)健全学校管理体制,提升管理效能。

1、充分发挥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。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,是实现学校规划目标的强有力保障,坚持党建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相结合,加强廉政建设,服务学校发展大局。

2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岗位责任制、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。逐层制定并下达目标责任书,完善学科教师、班主任、备课组长、年级主任和中层干部考核奖励办法。

3、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进程。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,提高教职工代表议事、评议能力;落实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,形成勤勉务实的干部工作作风。

4、规范办学行为,坚持依法治校。贯彻落实国家及政府教育法规,实行校务公开,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,依法维护学校、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。

(二)改善办学条件,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。

1、加快附属小学校园改造进程。创造条件,精心策划,高标准、高质量地完成三所附小的校舍改造和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,实现中小学均衡发展,为发挥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优势,普及高中教育创造有利条件。

2、稳定办学规模。根据学校办学负荷能力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分别保持10轨制规模,设立120个教学班,在校生人数控制在6000人以内,严格按国家标准配备班额,规范学籍管理。

3、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。逐步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,实现管理手段数字化,教学应用信息化。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及常态化应用水平,建设中小学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,布局高考改革背景下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,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打好资源基础。

(三)优化教师队伍,提高师资水平

1、开展师德教育,提升教师素养。完善教师考评制度,开展现代化教育观、学生观和质量观教育,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,开展师德修养培训,树立正面典型,宣传优秀教师事迹,提升师德素养。

2、创设教师发展平台。开展教育教学技能竞赛评比活动,提高教师专业素质;落实教师以老带新,师徒结对制度,充分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,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。

3、强化校本培训。加强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学研究,推动教学能力提升,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,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,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。

4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。加强教工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,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,努力提高教职工校园生活的幸福感,增强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归属感。

(四)增强德育实效,实现培养目标。

1、确立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主线的德育方向。丰富德育载体,拓宽德育渠道,完善德育网络,健全德育制度,从道德成长、习惯养成、人格发展、社会适应、创新实践等方面多维展开,以思想引导、情感陶冶、情景体验、活动养成等形式多维推进,促进学生健康发展。

2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以养成教育为基础,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;通过学生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等方法,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;构建学校、家庭、社区横向沟通的德育网络,形成课堂教学、环境熏陶、团队互补的育人格局,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
3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。充实专职德育人员队伍,改善德育工作条件,开展德育骨干队伍的校本培训,结合专家讲座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和德育研讨会等形式,提高班主任、年级主任的教育和管理能力。

4、开展德育课题研究。形成具有管中特色德育活动系列化方案,持续开展教育主题系列活动,按照阶段性中心教育内容,按照学生特长和兴趣,开展丰富多彩的社、团、队活动,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主管理、自主教育。

(五)深化教学改革,提高教学效益

1、转变教学观念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,对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,学校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,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,转变教学行为、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,以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。

2、强化教学管理。坚持学校常规教学精细化、目标化、科学化管理手段,对教学过程、教学环节定期检查、指导、考评,规范教学行为,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。

3、实施课程改革。高考改革给教学工作尤其高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,高考科目发生变化,外语退出高考科目,转向社会考查。需要认真研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计划。

4、通过集体备课,实现智慧共享。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,通过中心发言人写出教案,陈述设计方案,集体讨论分析,修正补充,教后反思等程序,完善我校行之有效备课制度。

5、规范课堂教学。鼓励教师相互听课,学习交流,取长补短,推行“引领学习、探索实践”的二阶段教学法,提升教师常态课堂教学能力。

6、创新教学思路,拓宽教学反思。在教学活动中,按照“学习反思、交流研讨、改进创新”的思路实施教学反思工作,采取自我反省、座谈交流开展专题性剖析和研讨,在反思中提升自我。

(六)加强教科研工作,增强科研创新能力。

1、构建教科研工作模式。坚持发挥教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先导作用,依靠教科研提升办学水平,增强办学实力,努力构建“以校本为基础,以课题为载体,以教师为主体,以质量为中心”的管中教科研工作模式。

2、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。进一步强化科研意识,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力量和科研型教师,把教科研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起来,与教师成绩测评结合起来,促进教科研水平全面提高,做到以科研促教学,使教科研真正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,提高教学质量服务。

3、加强教科研工作交流与合作。积极与省内外强校、名校开展教科研交流合作,取长补短、资源共享。整合学校科研课题,广泛开展微课题研究,努力创设人人有课题,全员参与教科研的良好氛围。

(七)优化后勤保障,提升服务水平

1、加强后勤专业队伍建设。加强后勤人员的教育与管理,增强服务意识、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。

2、抓好开源节流工作。增强勤俭节约办学意识,尽最大努力降低办学成本,加强对水电暖设施的维护管理;严格校产管理制度,坚持计划、采购审批制,入库发放登记制,及时维护维修学校设施设备。

3、加强对食堂和学生公寓的管理。进一步改善师生用餐和学生住宿条件,严把食品安全关,提高学校食堂、宿舍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。

4、创建平安校园。继续完善校园综合治理网络,实现安全监控全覆盖,加强值班和巡视工作,严格门卫管理制度,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,为师生营造安全校园环境。

管道局中学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,也面临严峻的挑战,既有坚实的发展基础,又必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困难。全体教职工应当发扬“自强不息、守正出新”的学校精神,无私奉献,锐意进取,按照“做精、做强、做优”的办学思路,全面实现五年建设目标,把我校建设成为领跑廊坊,享誉省内外的现代名校。